在心理学领域以及众多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女性自身独特的生理特点以及所处特殊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女性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概率相较于男性而言确实更高。国外有心理学家通过对接受精神疗法的男女病人进行调查统计,得出男女比率大约为1:2的结果,也就是女性人数明显高于男性。而在国内,心理学工作者展开的相应调查也印证了这一情况。例如,山东精神病流行学调查组在全省样群中排查出各种心理疾病患者共计1161名,其中男性为462人,女性则达到了699名。经过进一步的患病率计算,逻辑性的心理疾病男性患病率为7.73%,而女性总患病率高达11.7%。从这些客观的数据对比中,我们不难清晰地看到女性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来定义,凡是个体不能与周围环境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和行为,往往都可视为心理疾病的潜在征兆。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聊聊女性比较容易出现的几种常见心理问题。
癔病
癔病,又被称作歇斯底里,它的产生大多源于个体遭受了强烈的精神刺激,致使心理受到严重伤害,
进而引起大脑功能失调,最终呈现出心理变态的状态。有研究表明,在癔病患者群体中,妇女占比较大,尤其是壮年妇女,且以农村妇女居多。患有癔病的女性往往会表现出意识模糊的情况,时常出现阵发哭笑、胡言乱语等行为。当反应较为强烈的时候,她们甚至会抓自己的头发、撕咬衣物,说唱谩骂、打滚撞墙,全然不顾及周围情况。同时,患者还不同程度地出现运动障碍以及感觉障碍,比如会突然四肢抽动或者全身挺直,也可能出现失明、耳聋、失语等状况。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学专家曾指出,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性格,而不同的性格特质,不仅仅关乎本人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状态,而且与患精神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据相关的性格与疾病关联研究数据显示,那些性格较为敏感、情绪容易大起大落且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女性,患上癔病的风险要比性格相对沉稳、情绪较为平和的女性高出约30%左右,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性格因素在癔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影响。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因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思想负担过重等负性情绪长期累积,再加上极度疲劳等情况,从而引发的大脑高级神经系统失调的疾病。从大量的临床案例来看,神经衰弱患者的异常心理表现具有一定的共性。比如,经常会感到头痛、头晕,内心烦躁不安,既容易兴奋又极易产生疲劳感,到了夜间往往难以顺利入睡,整个人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也会出现衰退现象,情绪还特别容易激动等。有心理学调研数据显示,在长期从事高压、高强度工作的女性群体中,神经衰弱的患病率能达到15%左右,而在相对工作轻松、压力较小的女性群体中,这一患病率则不足5%,由此可见,外界环境压力对神经衰弱发病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
忧郁症
其实,在当今社会,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而被忧郁症缠上。忧郁症的并发通常是多个生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从生理层面来讲,忧郁症患者往往因为脑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serotonin)不足,进而陷入沮丧情绪当中难以自拔。以往,人们常常忽视心理疾病对社会以及个人所造成的沉重负担和巨大压力。然而当下,心理疾病,尤其是忧郁症,已经对全球社会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相关的全球心理健康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忧郁症患者的数量正以每年约2%的速度在递增,而且其中女性患者的占比一直居高不下,大约能占到总患者数的60%左右。
忧郁症作为一种因长期压抑、忧虑而引起的神经症反应,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典型特点:其一,在身体及生理方面会出现不良反应,像缺乏食欲,存在失眠问题,容易疲倦,有的患者从外表看还略有驼背姿势;其二,在认识与动机方面呈现消极反应,比如自我评价过低,时常否定自己或者出现自我歪曲的情况,总觉得生活毫无希望,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其三,在情绪上也是消极反应居多,常常心情沮丧、情感淡漠,动不动就爱哭,总是充满忧伤情绪;其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妄想、甚至有自杀的意念,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丝毫价值,严重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
焦虑症
焦虑症通常是在个体于家庭生活、工作中遭遇挫折,比如亲人病故、人际关系出现冲突等较强的心理因素刺激下发病的。临床上观察发现,焦虑症患者有着较为明显的异常心理表现。他们心情常常十分沉重,内心缺乏应有的安全感,总是感觉别人好像在危害自己,经常会预感到最坏的事情即将发生,莫名地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也正因如此,他们时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并且,还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发的躯体症状,像手指麻木、四肢发凉,胸部有压迫感,出现食欲不振、胃部烧灼感等情况。据一项针对职场女性的心理状况调查发现,在经历过重大职场挫折(如失业、降职等)的女性群体中,焦虑症在后续一年内的发病率能达到20%左右,而未曾经历这类重大挫折的女性群体,发病率则相对低很多,仅在5%左右,这足以说明外界的突发负面事件对焦虑症发病的触发作用。
更年期综合征
女性的更年期又被称作绝经期,指的是最后月经来潮前后的一段时间。我们知道,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性激素的明显波动,第一次是性激素的“涨潮”,它推动着人从稚童顺利进入青春期;而第二次则是性激素的“退潮”,使得人从壮年转入更年期。女性的性激素“退潮”一般发生在45 - 55岁之间,男性大致在55 - 60岁左右。在这个阶段,男性的更年期病态反应通常不太明显,可女性就截然不同了。当更年期开始后,女性的卵巢会逐渐衰退萎缩,激素分泌不断减少,性腺功能也随之下降,直至排卵停止,月经断绝。在这整个过程中,由于内分泌激素一时出现紊乱,进而影响到中枢植物神经的功能,使得神经系统活动的平衡被打破,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降低,这便是妇女性激素减退时容易激起心理波动的重要原因所在。
从众多的更年期女性健康研究来看,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表现在心理方面,主要有精神紧张、烦躁激动、情绪不稳、忧虑多疑、易怒等;而在生理方面,则会感觉忽冷忽热、眩晕头痛、失眠耳鸣、心慌手抖、四肢发麻、神疲乏力等情况。医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充分证明,精神因素是“更年期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条件之一。例如,北京医学院曾对41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有44%的人性格特点表现为心胸狭窄、敏感拘谨、沉默寡言、爱生闷气等。所以,对于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来说,要想避免或者减少不适症状的出现,注重自身的心理调节是十分关键且必要的环节,这就需要女性朋友们学会正确认识更年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身体和心理出现的变化。
总之,了解女性易患的这些心理问题,无论是对于女性自身,还是其家人、朋友以及整个社会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助力女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幸福地生活。
我们常常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过度关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这种现象被称为“焦点效应”。然而,实际上,他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在意我们。本文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和多个实际案例,探讨了焦...
百科“坏”女人的魅力源于她们的独立个性、聪明才智、自我价值观以及坚韧勇气。这些特质让她们在爱情和生活中游刃有余,成为男人眼中既迷人又难以捉摸的对象。然而,“坏”并不意味着道德败坏或行为...
百科心理健康是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石。无论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全,无论我们的物质生活是否丰富,心理健康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心理疾病还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我们患...
百科本文探讨了白噪音与睡眠质量的科学联系。雨声等大自然的声音作为最接近现实世界的白噪音,具有遮蔽效应和治愈功能,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改善睡眠。文章还介绍了白噪音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对不...
百科本文讲述了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在求学和成长的道路上历经艰辛,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影视圈崭露头角的故事。文章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
百科本文讲述了一个华裔青年蒋甲如何通过面对和克服自己的恐惧,从一个害怕被拒绝的人变成了一个拥抱拒绝并从中获得成长的人。他通过制定一个“找抽”的计划,在100天里每天向他人提出奇怪的请求并经...
百科本文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康的父母子女心理界限的问题。首先阐述了心理界限的重要性,然后识别了越界行为的表现,接着提出了建立健康心理界限的方法,包括鼓励子女独立面对困难、提供指导和建议、设...
百科本文探讨了如何超越“贝尔纳效应”,发掘并坚持个人的创新之路。首先介绍了“贝尔纳效应”的概念和影响,然后提出了抓住并开发灵感、坚持深入钻研、避免轻易放弃自己的创意和成果以及寻求专业帮...
百科本文探讨了食物与性格之间的神秘联系,并揭示了如何通过有意识地选择食物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个性。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人,文章提供了一套具体的饮食“处方”,包括减少糖分摄入、增加鱼肉和蔬菜...
百科脚型与性格之间的关联并非绝对,而是一种有趣的心理学解读。不同的脚型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了解这些关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然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不应过...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