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汉程心理 > 心理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快乐情感逐渐淡去,探寻内心真实感受

快乐情感逐渐淡去,探寻内心真实感受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会回顾过去的自己,从中探寻成长的足迹。当我们觉察到昨日的自己显得稚嫩时,那正是我们仍在前行的标志;而若觉得今日之我与昨日无异,那便意味着成长已停滞。

成长,这一充满挑战与探索的过程,总伴随着得与失的交替。我们不断捡拾新知与经验,又不断舍弃不再适用的旧观念。直到人生的终点,我们方会领悟,所捡与所弃的,其实都是同一种珍贵的东西——记忆。

成熟的另一层涵义,或许是从容不迫。面对世间的种种磨难,我们学会了以冷静的心态去应对,甚至有时会显得铁石心肠。街头巷尾,形形色色的乞丐或许已无法再触动我们的同情之心,不知何时起,我们已能面对他人的泪水而无动于衷。这种所谓的成熟,有时却让人不禁感到悲哀。

曾几何时,惊喜这一情感已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以往,好友突然造访家门,带来的那份意外之喜,如今在繁忙且注重个人隐私的都市中已难觅踪迹。过去,收到一份意外的礼物会让我们欣喜若狂,但如今,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道理的熏陶下,我们变得谨慎而多疑,对于突如其来的好事,往往只会心存疑虑。当我们洞悉了偶然背后的必然,一切神秘感与惊喜便荡然无存。

说实话,我内心深处一直对“天真”这个词抱有好感。天真,代表着一种纯真无邪的特质,对异性而言,这或许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然而,在现实中,若被人冠以“天真”之名,却往往会让人感到羞愧难当。因为天真背后,往往隐藏着幼稚的意味。为了避免被人嘲笑幼稚,我们不得不舍弃那份天真。

有哲人曾言,生活中并不缺少感动,缺少的是发现感动的眼睛和心灵。曾经,我们很容易被一句话、一篇文章、一部电影所打动,感动得泪流满面或开怀大笑。然而如今,面对电影和电视,我们往往只会报以嗤笑,即便有所感动,也只是转瞬即逝的微弱情愫。曾经害怕面对离别的场景,因为那总会让我们伤心欲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朋友们的来来去去,送别的场面已变得麻木不仁。现在我们依然害怕送别,但害怕的已不再是流泪,而是无法流泪的无奈与痛苦。慢慢地,一切变得理所当然,我们眼中的付出与收获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与感动。

从小到大,我们总被告诫不要活在幻想之中。因为幻想的世界虽然美好,但回归现实时的心理落差却让人难以承受。然而我想说,能够幻想的人至少是快乐的,至少在幻想的那一刻是快乐的。记得以前睡前总会幻想一番才能安然入睡,躺在床上想象着心仪的人和事,连梦境都变得更加美好。然而近年来,我却时常不自觉地打断自己的幻想,每当思绪开始飘向美好的幻境时,总会有另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别傻了,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在郁闷中沉沉睡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不敢提及自己的幻想,也越来越不敢放飞想象的翅膀。

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随着见识的增长,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站着时想靠着,靠着想坐着,坐着又想躺着,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通病。好听点说是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不知足的表现。我们活着活着就变成了永远在寻找食物的狼,比狼更可悲的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满足。手中的山鸡还没吃完就盯上了前方的野兔,不懂得珍惜手中已有的而去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的人是可悲的。最终他们只会失去更多原本可以拥有的东西。知足才能常乐啊!

归根结底地说来,我们逐渐淡去的最珍贵的情感其实是快乐。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已变得越来越难。但只要我们能够珍惜当下、感恩拥有、保持一颗天真且知足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或许那份久违的快乐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导航

热门推荐

舒缓压力,享受生活:实用心理调适指南

舒缓压力,享受生活:实用心理调适指南

本文提供了五种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包括转变视角发现美好、接受不完美释放压力、倾诉心声寻找共鸣、创造变化增添乐趣以及放飞想象舒缓身心。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乐趣,释放压...

成长
探讨孩子变坏现象背后的责任与矛盾

探讨孩子变坏现象背后的责任与矛盾

本文探讨了孩子变坏现象背后的多重因素与责任所在。从教育体制、家庭环境到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导致孩子变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文章呼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为孩子们营造...

成长
如何恰当爱护孩子:三大年龄段的独特策略

如何恰当爱护孩子:三大年龄段的独特策略

爱护孩子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需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不断调整策略。0-6岁阶段应注重陪伴与智力、情感的塑造;6-12岁阶段需转变为引导与教练的角色,培养孩子的自信与习惯;而12-18岁则更强...

成长
心理学家揭秘:性格如何预测学业与成就

心理学家揭秘:性格如何预测学业与成就

近日,心理学家通过对比利时600多名医学生的7年跟踪研究发现,尽责的人虽然容易在初期取得成功,但长远来看,外向且随和的人更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这一研究基于“大五人格模型”,揭示了性...

成长
母爱之神奇: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母爱之神奇: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母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还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幸福。从给予我们平静和安慰,到促进大脑发育和增强免疫力,再到为我们未来的婚姻关系和友谊奠定基础,母爱的益处无处...

成长
五招助力孩子战胜自卑,重拾自信

五招助力孩子战胜自卑,重拾自信

本文探讨了五种帮助孩子战胜自卑、重拾自信的方法。通过鼓励孩子自我肯定、合理调整期望和要求、降低过度评价、教孩子正确面对批评以及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

成长
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从兴趣、鼓励与个性化教育出发

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从兴趣、鼓励与个性化教育出发

本文从孩子的兴趣、鼓励和个性化教育三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家长应当发现并顺应孩子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其次,通过鼓励而非惩罚的方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成长
鼓励成长:父母日常口头禅,助力孩子更优秀!

鼓励成长:父母日常口头禅,助力孩子更优秀!

父母的日常口头禅是塑造孩子性格和态度的重要工具。通过积极向上的话语、塑造自信性格的言辞、引导热爱学习的表达、培养高尚品质的言辞、鼓励自立自强的语句以及助力热爱劳动的表达,父母可以有...

成长
家庭教育中的双重标准: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真相

家庭教育中的双重标准: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真相

本文探讨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双重标准对孩子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真实需求、父母的言行一致与孩子的模仿学习等方面,揭示了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真相。文章呼吁父母放下双重标...

成长
分享之美:给别人留余地,为自己播希望

分享之美:给别人留余地,为自己播希望

以色列农民在丰收时留下田地四角的庄稼,亚洲果农在采摘季节结束后留下树梢上的柿子,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智慧: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是给自己留下生机与希望。通过分享和给予我...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