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内心的挣扎。这种挣扎源于我们对真实本性的误解和忽视。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正念的力量,觉察内心的复杂意识活动,与底端的焦虑、低价值感等情绪能量共处,最终实现身心的和解。
一、真实本性与自我的吊诡性
我们的真实本性是一种宁静、清明且全然敞开的状态,它没有自保需求,也没有明显的自我倾向。然而,人类却拥有一个虚拟出来的自我,这个自我不断追求自保,导致我们的意识活动充满了期待、要求、评断和衡量。这些活动的底端都带着细微的焦虑、匮乏、自我怀疑与低价值感,使得我们难以察觉内心的真实本性。
二、正念的力量:觉察复杂意识活动
正念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出对复杂意识活动的洞见,让我们不再被烦恼牵着鼻子走。通过专注地反观内在世界,我们可以觉察到每一个念头生起时,都涉及到心底的某种细微的情绪能量。这些情绪能量可能包括乏味、孤独、想要找点乐趣、觉得自己不够完整或不够理想等。正念让我们学会与这些情绪能量共处,而不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三、身心的分离与回归
除了想藉由念头及情绪活动来确保安全感之外,头脑或自我还有一种很奇特的倾向──不想安住在身体里面,心理学称之为“身心分家”倾向。通过长时间的静止不动,我们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身体的许多部分是阻塞的。这种阻塞感会搅扰我们产生不安,导致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转移目标,寻求种种方式的纾解与慰藉。然而,正念修持要求我们逆转这种趋乐避苦倾向,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体验这些紧、酸、痛等等的阻塞感。最终,我们可能将具体的威胁化为热、压力或振动的能流实现身心的和解。
四、正念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若想把正念运用在日常生活里,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捕捉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否则这些习惯势必会支配我们的认知令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及一切应对变得复杂难解。我们需要随时随刻留一部分的注意力在身心上面其他部分的注意力则放在与人事物的互动上面并且要留意搅扰的念头之中埋藏着何种情绪而这情绪又是从什么样的根深蒂固的早期信念里产生的。通过这样的觉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本文探讨了现代人心理“纠结难解”的五种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消极看待世界;偏执观念、难以改变;思维僵化、缺乏变通;惰性心理、不愿进取;以及自我设限、排斥异见。这些表现不仅影响个体的心...
百科
一项长达9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情绪忧郁的女孩在今后的身高发育上会受到显著影响。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情绪压力抑制生长激素分泌有关,并强调了女性激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心理健康对...
百科
本文探讨了人们如何基于外貌做出判断,以及这些判断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认知。通过解析“自我实现预言”、外貌与性格的塑造、娃娃脸的悖论以及表情与性情的烙印等观点,文章揭示了外貌与性情之...
百科
全球人类在生气时的面部表情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如眉毛下垂、嘴唇紧闭等。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普遍性背后有着进化的原因:这样的表情让人看起来更强壮和有威胁性,从而在社会交往中带来利益。这种...
百科
本文通过实例阐述了老年抑郁与认知障碍在症状、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强调了及时识别和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性。同时呼吁社会更加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提升对老年心理健康的认知和理解确保每一位老人都...
百科
本文探讨了“毛毛虫效应”背后的含义和启示,即避免盲从和打破固定思维模式的重要性。文章强调了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和推动个人及组织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实践中的案例和理论分析,...
百科
本文通过讲述“懒马效应”的故事,引出职场中存在的“懒马”现象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成为职场中的“懒马”,我们需要保持危机意识、持续学习、勇于创新并增强团队合作。只有这样,我们...
百科
本文探讨了婴儿气质的九个方面,包括活动水平、生理活动的节律性、注意分散程度等,并强调了父母应根据宝宝的不同气质采取相应的养育策略。通过了解这九个维度,父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宝宝的独特...
百科
心理专家指出,尽管哭泣可能短暂缓解压力,但长期依赖此方式可能加剧心理问题。对于“周末号哭族”等群体,应寻找更健康的减压方式,如社交活动和户外运动,以建立更稳定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
百科
通过一个小实验,我们了解到积极心态在面对挫折时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学会接受过去的错误和失败,从中吸取教训,并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步的行动上。历史经验证明,拥有积极心态的人更能够在困...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