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富国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位置:汉程心理 > 心理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再试一次,无助也能变助力

在生活的漫长旅程中,我们或许会遭遇“万念俱灰”的时刻,那是一种心灵深处的绝望和无助。这一成语源自清代《中国现在记》,揭示了官场势利之后的人情冷暖,而今天,它更多地被用来描绘人们在面临挫折时的心理状态。

想象一下,当一个人屡次尝试,却反复失败,他的心中是否会渐渐滋生出一种无力感?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实验便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点。在他的实验中,狗在重复的电击和无法逃脱的困境中,逐渐学会了无助。即使笼门敞开,它们也不再尝试逃脱,而是在痛苦来临前就选择了绝望地等待。这种心理状态,被塞利格曼称为“习得性无助”。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有的人因为一次失败,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有的人在爱情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最终选择了封闭心门。他们像是被困在了一种消极的循环中,每次面对相似的情境,都会不由自主地预设失败的结果。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可能性。要克服这种习得性无助,我们可以从心理学中寻找答案。比如,“强调例外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鼓励我们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那些成功的例外,分析它们背后的原因,并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中。同时,“合理归因训练”也能帮助我们打破自责的怪圈,学会将失败归因于可控的因素,从而激发我们再次尝试的勇气。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愿意去面对、去尝试,就一定能够找到那些隐藏在困境中的希望之光。让我们学会在挫折中寻找力量,在失败中汲取智慧,勇敢地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迎接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导航

热门推荐

抑郁症自我检测:认识情绪,迎接改变

抑郁症自我检测:认识情绪,迎接改变

本文介绍了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这一实用的自我诊断工具,帮助读者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抑郁症状。通过积极面对情绪困扰,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关系,以及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我们可以有效改...

健康
完美主义与强迫症:一种微妙的心理边界

完美主义与强迫症:一种微妙的心理边界

本文探讨了完美主义与强迫症之间的微妙关系。虽然完美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我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但当它变得过于极端时,可能会引发强迫症等心理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警惕完美主义背后的陷阱...

健康
儿童青少年抽动症:理解、应对与心理疏导

儿童青少年抽动症:理解、应对与心理疏导

本文深入探讨了儿童青少年抽动症的理解、应对与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问题。首先介绍了抽动症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然后提出了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包括建立正确的认识、寻求专业帮助和创建...

健康
情绪心理学深度探讨:抑郁之害堪比吸烟

情绪心理学深度探讨:抑郁之害堪比吸烟

本文基于一项英国大规模研究的结果,探讨了抑郁与死亡率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发现抑郁的危害程度与吸烟相当,甚至存在更多的潜在风险。为了减少抑郁的伤害,我们提出了培养积极生活态度、及时寻...

健康
挣脱抑郁束缚,迈向光明未来:

挣脱抑郁束缚,迈向光明未来:

本文讲述了一位曾受抑郁症困扰的朋友如何成功走出阴霾的真实经历。通过勇敢面对、寻求改变、设定目标、与阳光的人为伍以及持续自律等方法,他逐渐找回了生活的意义和动力。文章旨在鼓励同样身处...

健康
漫步半小时,轻松抗击抑郁烦恼

漫步半小时,轻松抗击抑郁烦恼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每天漫步半小时可以显著缓解抑郁症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4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试验后发现,与静坐相比,漫步半小时的患者在试验后的抑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这项研...

健康
偷窃癖背后的心理动机:爱的缺失与心理障碍

偷窃癖背后的心理动机:爱的缺失与心理障碍

本文探讨了偷窃癖背后的心理动机,指出爱的缺失和心理障碍是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深入分析偷窃癖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背景,文章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偷窃行为来寻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全感。文章呼...

健康
心理暗示:失眠者的自助之道

心理暗示:失眠者的自助之道

心理暗示疗法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自助方法,对于缓解失眠症状具有显著效果。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调整心态,我们能更好地面对失眠问题,提高睡眠质量。然而,对于严重失眠患者来说,还需要结合其...

健康
心理调适指南:如何健康有效地表达愤怒

心理调适指南:如何健康有效地表达愤怒

本文介绍了如何健康有效地表达愤怒的五部曲,包括认知愤怒、理解愤怒的根源、审视愤怒的影响、寻找健康的表达方式以及实践宽恕与接纳。通过遵循这些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维护心...

健康
心理探究:三种情境下的自杀倾向

心理探究:三种情境下的自杀倾向

本文探讨了三种容易导致自杀的心理状态:绝望无助的心境、精神疾病的困扰以及生存压力与重大损失。文章强调了预防自杀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通过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的...

健康